智库建议

苏志欣 | 关于推动福建省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发布日期:2021-03-23 作者:苏志欣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沿海纵轴海西西岸经济区中,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外向度高,拥有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增长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此,必须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作用,推动福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01 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福建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公路网更加健全完善。公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000公里,密度排名全国第3位,实现80%的陆域乡镇便捷通高速。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5%以上。建成农村公路1.2万公里。二是轨道交通网初步形成。铁路运营里程388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1907公里,实现9个设区市动车环形运营。福州、厦门双双迈入“地铁换乘时代”,福州地铁1号线、2号线和厦门地铁1号、2号线投入运营,运营里程130.4公里。三是港口群地位进一步凸显。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8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7个。建成厦门港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湄洲湾航道三期30万吨级主航道等,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2019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四是民航协同发展逐步深入。以福厦双枢纽机场为核心,泉州、武夷山、三明、龙岩等机场为补充的区域机场群基本建成,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17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3.8万吨,分别排名全国第9位和第7位,开通国际和港澳台空中线路79条,民航国际连通度不断提升。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福建省初步建成内外联通、协同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存在问题

目前,福建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区域性不平衡明显。受地形地貌、生态环保等因素影响,福建省沿海狭长地带集中布局了主要城市、人口、产业,通道资源紧张,制约了区域和产业发展。内陆山区城镇受大山阻隔,与沿海部分地市之间尚缺乏便捷联系的通道,山海联动效应尚未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家区域联动、海峡两岸融合基础设施联通不够。

二是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尚未构建。福建省内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仅有在建的沿海高铁,高速铁路占比远低于邻近的浙江、广东和江西等省。受投融资、财务可持续、管理体制机制及审批制度等因素影响,城际铁路建设项目进展缓慢,泉州等主要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圈便捷出行需求。

三是港口群和机场群功能性尚未充分发挥。福建省岸线资源在东部沿海省份居于前列,但港口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港口疏港铁路运力不足,港口核心竞争力、内外影响力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亟需进一步提升。民用运输机场主要布局在沿海,空域制约较大,厦门高崎、泉州晋江等机场饱和运行,航空服务水平下降。

四是交通运输融合发展不足。福建省内尚未建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园区)的规模和集成化水平有限。临港产业、临空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通用航空等新业态发展缓慢,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交通运输与制造业、物流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的融合深度不够。

五是交通发展资源要素供给形势严峻。随着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部分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难度增大,部分项目因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围填海政策,实施进展滞后。面对持续高位运行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地方财政压力加大,资金矛盾逐渐凸显,项目融资压力日益增大,交通建设债务风险上升。

03 相关建议

为强化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定位,我们建议“十四五”时期福建省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应立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01 发挥港口、民航优势,更好服务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一是打造一流港口群。推动福建省港口企业一体化管理,合理利用陆地海岸线资源,加强各港口分工协作、专业发展,做优做强以厦门港、福州港两个主枢纽港为核心的东南沿海港口群。支持厦门、福州、湄洲湾、泉州等重点港区建设铁路专用线和集疏运公路,推进铁水联运建设,促进港口经济腹地向闽西、赣南、浙南、粤东等区域延伸,持续扩大出海通道效应。

二是建设现代化机场群。加强央地间、部省际、军民航沟通,立足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军民融合,联合推进福建省军民用机场优化布局调整,加快福建省空域精细化试点改革,满足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和军事航空发展的空域需求。积极推进福建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以及武夷山、龙岩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协调解决莆田、宁德等规划新增布局机场实施困难,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协同发展的机场群。

02 加快构筑综合运输大通道,畅通区域内、区域外、两岸间的联系

一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福建”。推动轨道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福厦高铁、龙龙铁路、兴泉铁路以及相关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福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协调推动泉州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助力厦漳泉、福莆宁都市圈发展,支撑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国家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交通轴。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沿海、福银、厦蓉等国家级运输通道,高效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

三是打造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进两岸基础设施应通尽通,推动台海通道深化研究,全力推进闽台“四通工程建设”,促进两岸客运便利化和交通物流融合发展。

03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客货运服务高效便捷水平

一是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厦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福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泉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布局铁路枢纽和场站、海港、航空枢纽、邮政快递处理中心,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二是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打造以福州高铁站、厦门高铁站、福州长乐机场、厦门新机场为中心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推动中转换成信息互联共享,提升综合客运枢纽站场一体化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专业化发展。依托沿海、福银、厦蓉等运输通道,加快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平潭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发展大多式联运,打造现代供应链、邮政快递物流、航空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高效专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作体系。

04 拓展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推进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增产增效

一是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动能。推进厦门、福州等主要港口与临港工业、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联动发展,壮大湾区经济。建设福州、厦门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支持泉州航空物流枢纽建设,集聚航空物流、跨境电商、先进制造、快件快递等产业,形成临空经济新兴增长极。推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促进与商贸金融、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协同发展。

二是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福建省旅游、森林、水力等资源优势,结合打造蓝色海丝带、绿色生态带、红色旅游带,高质量建设沿海、沿山、沿河生态交通廊道,大力发展低空旅游、汽车营地、游艇旅游等新业态,健全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三是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交通体系,有序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应用示范,打造智慧公路、智慧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0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创建交通强国先行区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着力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谋划研究推出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力争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扩大有效投资。

二是保障要素资源供给。切实保障交通建设用地,加大中央投资对铁路、民航、水运等绿色集约运输方式的支持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规范推广PPP模式,鼓励利用REITs等方式,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三是强化支持政策创新。创新推进以都市圈为主体的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和审批制度,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顶层设计。健全中央和地方综合交通协调机制,落实地方主体责任,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

四是推进试点示范建设。积极推进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在苏区老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区域交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重点领域、优势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