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李开孟 | 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五个坚持
| |||||
| |||||
2024年5月18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在武汉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研讨会暨全国技术经济及管理院长(学科带头人)联席会。来自全国65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经济专家出席会议,探讨技术经济学科如何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J9九游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开孟发表题为“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五个坚持”主旨报告,从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要、坚持符合学科分类标准规范相关要求、坚持遵循科技哲学底层逻辑基本共识、坚持服务于促进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做强做优、坚持发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的关键作用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推动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应该坚持的基本遵循。根据发言内容整理形成本文。 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五个坚持 J9九游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 李开孟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以推动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繁荣和发展为己任,致力于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大举措。新时代中国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使命,必须聚焦于研究如何推动科学技术更有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要,坚持符合学科分类标准规范相关要求,坚持遵循科技哲学底层逻辑基本共识,坚持服务于促进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做强做优,坚持发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的关键作用,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要 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尤其是研究高等教育技术经济相关专业的设置,首先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考虑就业渠道和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土壤。技术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学科特征,必须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要,以便拓展更为广阔的学科发展空间。 (一) 技术经济学专注于研究科学技术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创造财富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技术经济学既不是单纯研究技术问题的学科,也不是单纯研究经济问题的学科,而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理论方法,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的学科。技术经济学研究如何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先进生产力,重点关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效率,让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具有经济性。技术经济学科在推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关键,是当前最重大的国家战略需求之一。 (三)技术经济学肩负着推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学科使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要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必然能够形成现实生产力,更不必然能够形成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利用不当,有可能形成落后甚至是无效的现实生产力。技术经济学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效率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学科目标,就是要研究什么样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此意义而言,技术经济学科的核心任务,就是利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如何培育和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技术经济学致力于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理应包括研究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技术经济学科领域经过4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成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国重器”。中国技术经济专业领域相关学者,应抓住我国当前推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得机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研究,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的大繁荣、大发展,使得技术经济学能够成为推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学科支撑力量。 (四)产业技术创新需要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支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部门,设立了各类技术经济专业机构,对技术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在智库研究层面,我国设立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等技术经济研究专业机构;在大型骨干企业层面,设立有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技术经济研究院、大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国家电网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等众多技术经济研究专门机构;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技术经济论坛、中国金属学会等单位主办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电力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开展工程技术经济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等,学术交流非常频繁。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技术经济专业研究及应用网络体系,这些机构的从业人员,具有明确的技术经济学科专业身份认同,是高校技术经济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场所。 (五)投资科学决策需要工程技术经济专业咨询服务 我国每年约6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其项目投资方案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技术经济论证,以便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备案的工程咨询机构已有40811家,工程咨询从业人员达到433万人,其中拥有“咨询工程师(投资)”专业水平资格的高层次专业人员超过21万人,并有5万人拥有咨询工程师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资质,这些机构和人员对其技术经济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身份认同。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面向经济发展及投资建设主战场,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如果放弃技术经济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经济专业人才的现实迫切需求,就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并对我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造成损失。 图1 我国工程咨询单位数量及其变动趋势 图2 我国各省市工程咨询单位数量分布情况 图3 我国工程咨询从业人员规模及变动趋势 图4 我国历年咨询工程师(投资)人数及变动趋势 二、坚持符合学科分类标准规范相关要求 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学科分类的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一)符合主管部门学科专业设置标准规范要求 技术经济学科,可以细分出宏观技术经济、能源技术经济、交通技术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等若干技术经济相关专业。在实践中要明确“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关系,如“技术经济及管理”是具体的专业,不是学科;技术经济学或管理学等则通常指的是学科,而不是专业。 学科(discipline)必须有其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划分是按照知识的性质和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学科的目标是推动学术研究,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关注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科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独立性和学术性等特征。“专业”则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领域,注重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职业需求。专业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融合性等特征。 学科分类国家标准,是科学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统计、学科建设等工作的重要依据。鉴于学科分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联合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和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化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 技术经济相关学科的设置要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标准规范要求,包括学科门类、一级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交叉学科等设置标准和规范要求,需要客观研究其设置条件及其准入标准。 我国学科专业的划分主要依据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含5个学科门类和58个一级学科);(2)《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含14个学科门类和112个一级学科);(3)《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含14个学科门类,117个一级学科,3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含12个学科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不含军事学和交叉学科两大门类)。 (二)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实践客观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3年制定发布《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共包括十章:第一章: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第二章: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第三章: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第四章:农业科学技术;第五章:工业科学技术;第六章:医学科学技术;第七章:技术经济;第八章:技术科学;第九章:基础科学;第十章:措施。其中设置“技术经济”专章,一方面与农业、工业及医学科学技术并列,另一方面与“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并列。《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要求建立技术经济专业研究队伍,是中国技术经济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性文件。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出了技术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改革、燃料动力、原料和材料选择、建筑工业、综合运输、工业生产等众多领域,聚焦于各产业领域的技术经济实践问题。在后续的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按照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划分的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包括农业技术经济学、工业技术经济学、运输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以及具体领域学科领域,奠定了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结构划分的基本格局,在实践应用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于1978年春天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将“技术经济和生产管理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列为国家108个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之一,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并列存在。于光远先生随后推动于1978年11月15日同时成立“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明确“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学科专业各自独立发展。可以看出,在“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中,没有出现将“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科进行融合,以及将“技术经济”纳入管理学科等问题。 (三)遵循国家标准学科分类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1992)于1992年首次发布,2009年再次发布新版(GB/T 13745-2009),2011年和2016年两次进行部分修订,至今有效。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提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起草,国家质监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对技术经济相关学科的划分,与原国家科委制定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技术经济学科划分及以后的实践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均强调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和能源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实践应用。 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共设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等5个学科门类,62个一级学科、748个二级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代码为790.31)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790)的35个二级学科之一,并进一步细分为工程经济学(790.4110)、工业技术经济学(790.4115)、农业技术经济学(790.4120)、能源技术经济学(790.4125)、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790.4130)、建筑技术经济学(790.4135)、商业与物流技术经济学(790.4140)、技术进步经济学(790.4145)、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学(790.4150)、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学(790.4155)、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学(790.4160)、消费技术经济学(790.4165)和技术经济学其他学科(790.4199)等13个技术经济学三级学科。 国家标准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位专业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基本逻辑没有显著区别。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导向,同时又获得各高等院校管理及经济相关专业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今后的学科设置及专业划分建议的提出,应积极回应各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合理诉求,发挥好人才培养和实践应用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坚持遵循科技哲学底层逻辑基本共识 将技术经济学培育成具有竞争力的独立学科,必须研究如何构建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就其底层逻辑而言,技术经济学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一是要从经济学的思维角度,聚焦于“科学”和“技术”两大要素,研究如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二是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载体是什么,从经济学的思维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在“工程”和“产业”领域的应用问题;三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出发,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劳动者)、行为客体(劳动对象)和生产力转化工具(劳动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方法及其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评价,开展评价方法模型及工具的研究。基于这种逻辑思维框架,就可以构建出以促进形成先进生产力,尤其是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目标导向,构建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图谱,以及支撑中国技术经济学科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 (一)强调工程和产业是现实生产力的物质载体 研究技术经济学科知识体系所承载的内容,要坚持以科技哲学底层逻辑已经达成的基本共识为指导。哲学起源于人类的问题意识,起源于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繁衍、发展的一般状态及其前景的追问和反思。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根本性问题的学说。世界观强调怎么“想”,方法论强调怎么“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对技术经济学科研究内容的界定,需要明确如何认识技术经济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动技术经济学科繁荣发展的方法论。技术经济学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回答对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认识,以及如何能够将科学技术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特别是现实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始终存在着、发展着、演化着。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客观规律的“探索”和“发现”,技术是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强调“发明”和“创新”。“科学”和“技术”都是无形的,是人们看不见的客观存在。科学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工程”和“产业”等人们看得见的载体予以呈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人工造物的实践过程,即通过工程载体和产业组织对各种“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进行集成和整合的过程。“工程”和“产业”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技术经济学必须关注科学和技术在“工程”和“产业”等物资载体中的应用及其实现效率问题的研究。 (二)技术经济学应围绕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开展研究 技术经济学研究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必须围绕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开展研究。萨伊等西方经济学家将资本、劳动和土地作为生产力三要素,《资本论》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作为生产力三要素。新质生产力则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些内涵就决定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必须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以及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及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等基本内容。 (三)技术经济学应重视其知识链体系的构建研究 技术经济学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能够构建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就基本逻辑而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其行为主体(劳动者)是“人”,客体(劳动对象)是各产业部门的应用场景,劳动资料则是用于人工造物活动的各种技术设备工具等,物质载体则是各种工程活动及其形成的产业链条。工程活动由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各类资源、各种要素和知识,通过选择、整合、集成、建构、运行、管理等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形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工程是人工造物,并构建人工物世界的活动。具有内在关联的各类工程的聚集和组合,形成相关产业。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以具体的工程活动来实现。无论是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生产实践,均强调“工程活动”在技术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我国的学科划分国家标准,均将“工程经济学”列入技术经济学科所属的重要专业类别。 工程活动体现着自然界的各类资源与社会各类要素配置上的综合集成和与之相关的决策、规划、设计、构建、运行、管理等过程。工程活动特别是工程理念体现着价值取向。工程的特征是工程集成系统动态运行过程的功能体现与价值体现的统一。工程活动经过对相关技术进行选择、整合、协同而集成为相关技术群和产业链条,并通过与相关基本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而构建起来有结构、有功能、有效率地体现价值取向的工程系统和产业集成体。 工程活动选择并整合各种资源、要素、知识、技能,通过集成、构建等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从而构建人工物世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围绕“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所形成的“知识链”和“知识网络”予以展开。技术经济学需要研究科学技术通过工程及产业载体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内容围绕“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经济”等核心要素展开,从而构成技术经济学科的知识体系。技术经济学跨越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界限,以“经济学”为母体,进行多学科延伸交叉,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围绕形成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分析路径和解决方案,形成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技术经济学科知识内涵。 四、坚持服务于促进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做强做优 技术经济学科相关高等院校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等院系,是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推动中国技术经济学科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服从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相关学科专业做强做优,为相关学科及师资队伍的创新发展奠定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设置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原来共设置13个学科门类:(1)理学;(2)工学;(3)农学;(4)医学;(5)文学;(6)历史;(7)哲学;(8)法学;(9)经济学;(10)管理学;(11)教育学;(12)艺术学;(13)军事学。其中,本科生不包括“军事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目前设置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等2个一级学科,以及16个二级学科,但将“技术经济学”排除在经济学的学科门类体系之外。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中,设置:(1)管理科学与工程;(2)工商管理;(3)农林经济管理;(4)公共管理;(5)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以及14个二级学科。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分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等4个管理类学科专业。其中,“技术经济学” 被整合到“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之中,不再以独立专业的形式存在,即将技术经济学淹没在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中,这与技术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存在明显冲突。 (二)我国交叉学科设置的相关规定 为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我国于2020年8月在研究生教育中设立“交叉学科”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没有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仅适用于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交叉学科目前已设置9个一级学科:(1)1401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可授理学、工学学位);(2)1402 国家安全学(可授法学、工学、管理学、军事学学位);(3)1403 设计学(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4)1404 遥感科学与技术(可授理学、工学学位);(5)1405 智能科学与技术(可授理学、工学学位);(6)1406 纳米科学与工程(可授理学、工学学位);(7)1407 区域国别学(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8)1451 文物;(9)1452 密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 (学位〔2021〕21 号)规定,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不同于现有一级学科范畴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交叉学科可以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还可以是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交叉学科的设置须满足下列基本条件:(1)具有新的、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融合解决的新科学问题和现象,具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发展潜力;(2)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迫切需求,并具有稳定的需求发展趋势;(3)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相关学科基础扎实、人才培养条件优良,基本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三)申请技术经济学成为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的可能性 为了切实提升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必须解决技术经济学作为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问题。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规定,技术经济学本应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学科专业。虽然技术经济学需要整合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但就基本逻辑而言,很难将“技术经济学”完全纳入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之中。因技术经济学本质上不属于管理学科,将技术经济学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提升为与工商管理并列的管理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逻辑上不存在其可能性。在经济学的学科设置中,可以申请将技术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专业,但申请设置为和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并列的经济学一级学科,客观上也不存在其可能性。因此,唯一现实可能的选择,就是申请将其作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 “技术经济学”本身具有跨越工程技术学科、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特征。技术经济学的“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部分,可以来自于(1)理学;(2)工学;(3)农学;(4)医学等学科门类;技术经济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部分,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门类。 原国家教委在199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取消了“技术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专业的设置,而是将技术经济和管理进行融合,创立“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列入管理学门类所属“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纳入管理学的二级学科专业,不是因为“技术经济学”属于管理学的学科专业,而是将“技术经济”和“管理”进行嫁接,新设立“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从而使得“技术经济学”被动地纳入“管理学”的学科门类之下。 正是因为“技术经济学”从1998年开始已经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去除,使得当前形势下将“技术经济学”作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融合的新设专业,独立纳入“交叉学科”门类成为交叉学科一级学科专业成为必要和迫切。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特别强调,可依托现有学科实现交叉发展的,原则上不应设置为交叉学科;交叉学科不得与现有的学科名称相同或相似。因此,在目前已经存在的13个学科门类中,“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融合所形成的现已存在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很难通过调整和升级而成为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考虑到“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已经成为“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专业,按规定不能再使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名称申请新设交叉学科专业。“技术经济学”按照新设专业申请成为交叉学科门类所属的一级学科,完全具备《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的交叉学科设置三个基本条件的要求。 (四)“技术经济学”学科相关专业优化设计初步思路 一是必须根据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相关规定,区别按照“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进行系统谋划。 二是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申请“交叉学科”门类新设“技术经济学”一级学科专业,下设“技术经济管理”二级学科专业,也可以理解为将原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属“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专业,调整为研究生教育交叉学科门类的“技术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技术经济管理”二级学科专业,原来的学科专业设置存量不受影响。 三是在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基本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做好“增量”优化,丰富研究生教育“技术经济”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 (1)立足于实施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需要,加强技术经济学科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应用,包括加强高端智库研究,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宏观经济学为指导,设置“宏观技术经济”二级学科专业; (2)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需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完善产业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以产业经济学为指导,设立“产业技术经济”二级学科专业,并分设农业技术经济、工业技术经济、能源技术经济、交通技术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经济、国防技术经济等具体专业; (3)为加强科技创新主体的行为特征研究,发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链长企业和原创技术策源地,以微观经济学为指导,设置“企业技术经济”二级学科专业; (4)在传统技术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经济评价新模型、新方法、新工具在技术经济学科研究及实践中的应用,设置“技术经济评价”二级学科专业; (5)根据技术经济学科交叉融合的对象不同,研究生教育可分别授予“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位。 四是加强技术经济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及教材研发。现有的“技术经济学”教材,基本属于“技术经济评价”的范畴,且所采用的工具均属于传统方法,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我国目前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急需的“宏观技术经济”,各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经济”“企业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教材,均处于空白状态,亟待补齐短板。 最后,在本科生教育的专业领域,可申请在“经济学”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增设“技术经济学”二级学科,并设置三个具体专业: (1)设置“技术经济科学”专业,偏重理科教育和经济学教育的融合交叉,强调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育,从宏观、产业及企业等不同层面初步构建本科生教育的技术经济学知识体系; (2)设置“技术经济评价”专业,偏重于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的融合交叉,开展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咨询评估、技术经济模型、方法、参数及工具的应用,强调实际应用; (3)设置“技术经济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学科教育,培育本科生技术管理、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另外,在本科生教育阶段的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专业下,可申请增设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和创新管理等二级管理类专业。 五、坚持发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的关键作用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成立于1978年11月15日,由原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先生倡议并发起成立,是1978年的春天3月份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下成立的,并由于光远先生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成立的初衷,就是探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如何促进科技进步,培育支柱产业,推动科学决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产业组织模式及经济增长方式。学会成立46年来,始终坚持研究如何推动将科学技术更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新时代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学会以繁荣技术经济学科作为立会根本,应坚持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立场,不盲目扩大范围,聚焦主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技术经济学科做优做强。学会《章程》规定,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探索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资源优化配置和工程科学决策,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章程》规定本会围绕技术经济学科领域,面向全国开展与技术经济学科繁荣发展相关的各类业务。 学会目前已经成立40家分支机构,拥有近万名活跃在各专业领域的个人专家会员,学会主办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科技和产业》及《技术经济》杂志,始终围绕“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经济”等知识群开展学术研究和期刊出版,在推动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繁荣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学会和技术经济学科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联系密切,第七届理事会150名理事中,70%以上理事来自于各高校。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应该发挥好科技社团独立第三方角色作用,着眼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需要,聚集高等教育相关力量,积极争取调整优化技术经济学科及相关专业设置。 注:原文载自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专讯微信公众号。 | |||||
相关链接
- 朱梦洵 王爽 吴裕鹏 | 黄河口...2024-05-20
- 马传景 | 从人口红利到劳动红利...2024-05-17
- 徐璐 薛会 许相敏 | 苏州工业...2024-05-15
- 韩菲子 | 推进我国“专精特新”...2024-05-15